最新动态
国学聚焦:乔冠华去世那天,章含之一句话,让整个外交部都愣住了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0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  乔冠华去世那天,章含之一句话,让整个外交部都愣住了,她说,不开追悼会,不发讣告,骨灰也别进八宝山,这不是小人物,而是新中国最风光的外交家之一。 1971年,58岁的乔冠华打赢了人生最漂亮的一场仗。 这一年,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,而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,出席了第26届联合国大会。 当他落座到印着中国两个大字的长桌之后,一个话筒递到了他的跟前,一位记者问:“您现在的心情如何?” 这位记者大概想不到,他一句习以为常的访问,竟然无意间定格了历史性的一幕——乔冠华的扬声大笑。 这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,新中国最瞩目的外交成就,也是乔冠华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。 随着“乔的笑”在各大报刊传播,不仅新中国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,乔冠华这位来自中国的外交官也引人注目。 他是毕业于清华的少年英才,16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,但大二就转到了更感兴趣的哲学系。 在“文科无用论”愈演愈烈的时代,很多人感受不到哲学的魅力,甚至毕业于北大的哲学博士,也因为找不到工作一度需要靠送外卖为生。 然而,将时间倒转回到1930年,哲学是乔冠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起点。 自从转到哲学系之后,他沉浸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如痴如醉,跟钱钟书整日泡在图书馆里,大有一股要把图书馆凳子坐穿的劲头。 为了更切身实地的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,乔冠华找来了原著,拿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翻译和理解原著,并自学了德日英三门语言。 不过,只是研读马克思主义并未让乔冠华感到满足,于是在大四毕业这一年,他做出了留学的决定。 乔冠华留学不只是为了学更多的知识,他是乱世之下的知识分子,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指向一个目标:拯救中国。 这个目标不是说说而已,在东京读书时,乔冠华秘密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,而在德国留学期间,他又学起了军事科学。 1936年,日本侵华战争打响前夕,乔冠华毅然而然抛下了只差一步就能拿到毕业证的博士学位,回到祖国成了一名革命者。他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局面,更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,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誓要用外交为中国踏出国际社会的一片天地。 1971年,基辛格秘密来到中国,乔冠华负责接待。 因为两人都对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深刻研究,乔冠华跟基辛格一见如故,在谈判桌上相谈甚欢。 但涉及到台湾这种话题时,谈判气氛又急转直下。 因为基辛格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,他无论跟乔冠华聊的有多开心,在关键问题上绝不会让步。 而在这种时刻,乔冠华就会干脆放下谈判,陪基辛格去天坛散步,缓解紧张的气氛。 这也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埋下了伏笔。 1971年之后,乔冠华继续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发光发热,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奔走,直到去世。 死后能进八宝山公墓,是中国人的最高荣誉之一。 然而为祖国外交奔走几十年的乔冠华,死后却拒绝进入八宝山公墓,甚至连讣告和追悼会都不需要,着实让外交部众人吃了一惊。 事实上,乔冠华有自己的遗愿,他想回家看看。 乔老在江苏盐城度过了人生的前16年,但自从他离开故乡之后,就很少再有机会回家。 他将后半生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,也离家乡越来越远。 在跟发妻龚澎结婚后,他常常想带妻子回家看看,可惜直到龚澎去世都没有机会。 离开家乡五十年而未归,乔冠华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,常常想起故土的农庄小院。 可惜在阴差阳错之下,乔冠华还是没能回到故土,而是落到了苏州吴县东山镇的太湖边。 参考资料: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,人民文摘#发优质内容享分成#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